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簡稱IJLRA)作為國際知名的SSCI檢索期刊,近年來受到廣大物流領域和供應鏈管理領域學者的關注和喜愛,該刊也是Taylor &Francis Group旗下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權威主流期刊。根據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報告,近5年影響因子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影響因子3.821。
根據CiteScoreRanking (2020),該刊在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ManagementSci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Business andInternational Management、Strategy andManagement、Management of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等5個領域中均排在Q1位置。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IJLRA期刊的發文比例日益上升,凸顯了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為響應全球物流與供應鏈學者的呼吁,回饋大家的厚愛,從2022年1月起,IJLRA期刊將由每年6期增刊至每年12期。
目前該刊2022年有4個特刊,面向全球學者征稿,歡迎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學者積極投稿!
電子商務時代的全球物流配送中心與基礎設施
投稿網址:https://www.callforpapers.co.uk/global-logistics-distribution-centres
稿件截止日期:2022 年6 月30 日
特刊編輯
Paul Tae-Woo Lee 教授(首席客座編輯)中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郵箱:paultaewoo.lee@zju.edu.cn
Yong Jin Kim 教授,韓國仁荷大學物流研究生院亞太物流學院。 郵箱:yongjin@inha.ac.kr
Hwa-Joong Kim 教授,韓國仁荷大學物流研究生院亞太物流學院。 郵箱:hwa-joong.kim@inha.ac.kr
Xuehao Feng副教授中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郵箱:fengxuehao@zju.edu.cn
Prem Chhetri 教授,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系。 電子郵件:prem.chhetri@rmit.edu.au
特刊概述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電子商務市場出現了顯著增長,并且由于COVID-19 大流行,2020 年增長加速。2020 年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近4.29 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4.1%(https://www.digitalcommerce360.com/article/global-ecommerce-sales/)。 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增長對物流基礎設施的選址和需求產生了重大影響(Lim和Shiode,2011)。
“一帶一路”沿線提出了全球物流配送中心(GLDC)(Lee,2020),以提高配送效率。GLDC 通常被定義為支持全球供應鏈網絡的物流功能和服務的空間積累。它通常建立在物流設施上,例如集裝箱碼頭或港口,并通過公路和鐵路網絡以及航運聯系連接起來。因此,可以通過GLDC 網絡訪問復雜和大規模的海事網絡,該網絡還提供與國家、區域和大都市經濟的聯系。因此,GLDC 執行整合、倉儲、包裝、分解、組裝和貼標簽以及輕工制造等服務,以支持全球或區域的貨運分配。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通過全球貨運網絡的全球供應鏈提供增值服務,從而為區域和地方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降低物流成本做出貢獻。換言之,每個GLDC 的功能取決于其所服務的市場、其經營所在的經濟狀況以及它與其他國家創造的國際貿易模式。GLDC的主要作用類似于物流園區和自由貿易/工業區,與全球或區域貨運分布相結合。后者與亞洲和其他經濟體的生產線轉移相關,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前者有助于全球貨運網絡的可持續性以及進入區域和國際市場的地理可及性。GLDCs 可能發揮關鍵作用,作為利用“中介性”和“中心性”的潛在價值通過國際物流路線和多式聯運樞紐沿線的區位優勢為全球化經濟服務的地方(Lee,2018 年)。
因此,GLDC的上述功能包括倉儲、存儲和庫存管理,在電子商務、網絡零售和全渠道物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零售商店正在利用毗鄰GLDC 的優勢來提高最后一英里物流的效率。話雖如此,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的功能,利用大眾運輸貨運系統將貨物從GLDC 分配到區域/本地市場,以激活電子商務時代的客戶送貨上門系統(Kim et al .2014)。為此,需要開發與電子商務同步的物流基礎設施,并進行數字化轉型,以管理全球化市場中貨運的規模和范圍。
然而,在“一帶一路”倡議(BRI)的背景下,國際物流、供應鏈、海運和物流、鐵路和航空運輸等現有特殊問題并未涉及GLDC和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設施(例如,Cullinane等等人,2018;Lee 等人,2018;Lee 等人,2020a 和2020b;Wang 等人,2020)。盡管在供應鏈和跨境運輸領域有許多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論文,但據作者所知,它們都沒有在BRI 主導的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的背景下討論GLDC 中的電子商務.因此,本期特刊(SI) 側重于研究彌合電子商務時代建立GLDC 和物流基礎設施的流行理論與當前實踐之間的差距。因此,本SI 旨在通過支持發表相關研究來填補研究空白,這些研究探索和介紹GLDC 和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設施的新趨勢、實踐、挑戰和遠見。
首先,該特刊的新穎之處在于突出GLDC 在全球化經濟中與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設施相關的戰略價值??紤]到全球供應鏈的幾個利益相關者以及其中數據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將應用于GLDC。針對全球貨運系統的瓶頸和瓶頸,通過在電子商務中應用人工智能以及全球供應鏈中全球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者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共享,研究應急計劃和積極措施。GLDC 還可以通過基于云的集成數字系統智能使用其倉儲、庫存、包裝和組裝功能,從而減輕全球供應鏈的中斷。該特刊的第二個新穎之處是在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設施的幫助下,領導研究與最不發達國家一起確保多式聯運網絡的自主性、安全性和控制。該特刊歡迎采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優化、多標準決策等的研究。
本期特刊邀請以下主題的研究論文,但不限于:
全球物流配送中心(GLDCs)發展戰略
電子商務物流基礎設施發展戰略
“一帶一路”沿線GLDC網絡分析
電子商務物流網絡分析
用于構建GLDC 網絡的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應用程序
物流空間轉移中供應鏈的協同與連接
通過GLDC 緩解全球供應鏈中斷
全球供應鏈中GLDC 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物流發展。
確保GLDC 的自治、安全和控制
具有GLDC 的多式聯運網絡
電子商務訂單履行策略
電子商務送貨上門服務的需求管理
電子商務倉庫管理的數據分析和數字孿生技術
GLDC 的系統框架開發
電商倉儲供需錯配
電商冷鏈監控
GLDC 與區域市場的連通性
COVID-19 與電子商務一起對國際物流和供應鏈的影響
利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綠色發展GLDC
參考文獻
Cullinane, K.P.B., Lee, P.T.-W., Yang, Z. Hu, Z-H., 2018. China’s Belt andRoad Initiativ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117, 1-4.
Kim, S. J., H. Lim, and M. Park. 2014. Analysing the Cost Efficiency ofParcel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Changes in Dem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Urban Sciences 18(3), 416-429.
Lee, P. T.-W., Suthiwartnarueput, K., Li, K. X., Ge Y.-E., 2020a. Impacts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Global Supply Chains and InternationalLog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31(4), 725-727.
Lee, P.T-W. 2020. China’s Overseas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elt (Y-RIB) Workshop, University ofWuhan Technology, Wuhan, China, 19 December 2020.
Lee, P.T-W., Lee, S-W., Feng, X.H., 2018. Challenges and chances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t the 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 level, MaritimePolicy & Management, 45(3), 279-281.
Lee, P.T-W., Suthiwartnarueput, K., Zhang, D., Yang, Z., 2020b. Impacts of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maritime transport and global log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3(6), 521-524.
Lim, H. and N. Shiode. 2011. The Impact of Online Shopping Demand onPhys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A Simulatio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41(4), 732-749.
Wang, X., Wong, Y.D., Li, K.X., Yuen, K.F., 2020. Transport research under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Transportmetrica A: Transport Science, 17(4), 357–379.
出版時間表
完整稿件提交時間:2022 年6 月30 日
一旦提交,審查過程將開始。
最終稿件決定:提交后不超過6 個月。
提交信息
稿件將在客座編輯和主編的監督下接受嚴格的審查程序,被接受的論文將在印刷出版之前在線發表。 本 特刊 歡迎2021 年10 月通過www.logms2021.com 提交的“第十屆國際物流與海事系統會議”(LOGMS 2021)的會議論文和2022 年6 月的亞洲物流圓桌會議。關于投稿指南和其他細節,作者應參考期刊網站上的詳細信息。
請確保在投稿系統中提示您的稿件用于“電子商務時代的全球物流配送中心和基礎設施”特刊。
客座編輯的簡介
Paul Tae-Woo Lee教授現任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運與物流學教授、海運物流與自由貿易島研究中心主任。他擁有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博士學位。出版著作8部,發表期刊和會議論文300余篇,主編國際知名期刊特刊25期,其中“一帶一路”研究專題12期?,F任Journal of InternationalLogistics and Trade主編,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E副主編,Elsevier中國交通叢書主編。
Yong Jin Kim 教授現任韓國仁荷大學亞太物流學院和物流研究生院教授。兼任鄭石國際物流與貿易研究所所長。他在首爾國立大學接受教育,獲得城市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他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專業是運輸和物流系統。
Hwa-Joong Kim 教授是韓國仁荷大學亞太物流學院和物流研究生院的教授。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供應鏈管理和海事研究中的運營問題。他的出版物出現在主要的國際期刊上,其中包括《國際物流研究與應用雜志》、《運籌學學會雜志》、《國際生產研究雜志》、《運輸政策》、《海事經濟與物流》和《海事政策與管理》。
Xuehao Feng副教授是浙江大學副教授。他在釜山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馮博士的研究領域包括港口管理、集裝箱航運網絡優化和供應鏈管理。在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E、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A、Omega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6篇。馮博士是SSCI 期刊海事政策與管理的副主編。他還擔任運輸研究A 部分和海事政策與管理特刊的客座編輯。
Prem Chhetri 教授是RMIT 大學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系系主任。他擁有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領導重大項目(包括眾多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項目)方面擁有豐富的國內和國際經驗。他的出版物包括: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D、Part E、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Logistics Management 和MaritimePolicy & Management。他是兩個歐盟資助項目WEATHER(極端天氣——對歐洲地區交通系統和危害的影響)和MOWE-IT(管理極端天氣對交通系統的影響)的貢獻者。
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
投稿網址:https://think.taylorandfrancis.com/special_issues/data-mining-logistics-supply-chain-management/
稿件截止日期:2022年4月5日
特刊編輯
Jerry Chun-Wei Lin(首席客座編輯),挪威西部應用科技大學,挪威jerrylin@ieee.org
Gautam Srivastava,布蘭登大學,加拿大srivastavag@brandonu.ca
Yu-Dong Zhang,英國萊斯特大學yudong.zhang@le.ac.uk
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是兩項最突出的技術,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實施才有意義。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這兩種技術已成為整合與供應鏈相關的復雜網絡(庫存、生產管理等)并提高其核心價值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一般來說,現代供應鏈和物流一直需要高效的數據流。實際上,大數據通過改變業務運營方式并有效控制與之相關的眾多流程,對物流和供應鏈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物流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加上許多活動,可能會在供應鏈造成瓶頸。此外,當業務開始擴展時,他們遇到的許多挑戰主要是由于增加了運營復雜性和缺乏可見性。為了有效緩解這些挑戰,許多業務組織依靠關鍵績效指標(KPI) 來對整個業務流程做出明智的決策。然而,操作數據在其原始狀態下變得毫無用處,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對于使數據具有信息性和可操作性至關重要。
同時收集、分類和分析來自各種來源的大量數據的過程有助于組織發現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有價值的模式和趨勢。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在企業決策中具有戰略意義,因為它們有助于建立更強大的供應鏈網絡。它允許企業將來自多個來源的數據編譯和組織到一個通用數據庫中。然后,它使用算法評估大型數據集和數據庫,從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模式并建立可操作信息的儲備。這些技術對于制造公司來說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他們需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期望。如果有效實施,它可以跟上快速變化的客戶需求,有效處理延誤和中斷,提供明確的計劃,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運輸成本,消除銷售渠道之間的多樣性,有效管理復雜的數據,并提供更多可見性。在這種背景下,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發現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為物流和供應鏈提供的更多機會。在本期特刊中,我們簡要介紹了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及其在物流和供應鏈中的應用,以有效地審查數據、改善服務、降低成本并簡化物流和供應鏈運營。
本期特刊邀請對以下主題進行研究,但不限于:
用于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創新
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在供應鏈運營中的作用
數據挖掘優化供應鏈
用于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應用和新興趨勢
用于商業智能和需求預測的數據挖掘
使用數據挖掘算法進行金融業務預測
采購和合同管理中的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
用于優化倉庫運營的數據挖掘
用于貨物跟蹤和運輸維護的數據挖掘
用于訂單和庫存管理的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
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及其對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革命性影響
基于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的供應鏈管理智能決策
提交說明
完整稿件提交時間:2022 年4 月5 日
提交后將開始篩選和審查過程。
最終稿件決定:一旦稿件被接受發表,它將在網上提供。 最終卷和期號將在上述提交截止日期后分配。
稿件將在客座編輯和主編的監督下接受嚴格的審查程序,被接受的論文將在印刷出版之前在線發表。 關于投稿指南和其他細節,作者應參考期刊網站上的詳細信息。
請確保在提交系統中出現提示時選擇要提交的特刊。
物流數字化轉型:物流4.0
投稿網址:https://www.callforpapers.co.uk/digital-transformation-logistics
稿件截止日期:2022年3月31日
特刊編輯
Balan Sundarakani 博士(首席客座編輯)
副教授,供應鏈管理
迪拜臥龍岡大學商學院
知識園15棟203室
郵政信箱:20183,迪拜,阿聯酋
電子郵箱:BalanSundarakani@uowdubai.ac.ae
Angappa Gunasekaran教授
運營管理教授
教務長和學術事務副校長辦公室
加州州立大學貝克斯菲爾德分校
斯托克代爾公路9001號
美國加州貝克斯菲爾德,93311-1022
Ioannis Manikas 博士
副教授,物流管理
迪拜臥龍崗大學商學院
知識園15棟203室
郵政信箱:20183,迪拜,阿聯酋
電子郵箱:Ioannismanikas@uowdubai.ac.ae
隨著新數字技術和相關智能交通系統的應用不斷增加,物流行業將更快速地朝著優化業務流程和增強物流安全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困難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系統性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在不斷發展的物流4.0領域,智能交通和物流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數據,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Sundarakani etal. 2021)。在考察上游供應鏈的情況時,智能采購(又稱采購4.0)需要在上游物流中提供智能運輸的支持(Culot et al. 2020)。同樣,像數字化制造(3D打印或增材制造)這樣的中流活動也需要智能驅動交通系統的支持。研究人員通過利用大數據和數字孿生,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從而控制成本(?ámská and Kle?ka,2020;Tao and Qi,2019)、提高能源效率(Munsamy etal., 2020)、減少碳排放和實現其他與物流4.0以及生態系統相關的運營目標(Ghadge et al., 2020)。因此,我們歡迎并希望尋求,挑戰一些現有的技術采用模式,從而在數字物流業務中實現范式轉變,或者增加現有的技術采用領域的知識體系。
現有研究表明,新技術和大數據為制造業的智能交通和物流領域帶來了許多優勢,但也存在影響其績效的挑戰(da silva etal. 2019, Barreto et al. 2017, Winkelhaus and Grosse, 2020)。其中包括多源數據的融合,制造與大數據的透明管理,智能物流和運輸與智能制造在設計、規劃和運營決策的不同層面的融合,基于云計算的運輸和物流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商業智能集成。如果這些挑戰和威脅能根據來源的性質得到適當的評估,整個物流4.0生態系統將為供應鏈和物流業帶來下一波競爭優勢(Karia and Kays,2020)。目前大數據分析(BDA)的基礎理論,物流中的規范分析,物流中的混合現實應用,物流中的數字孿生,機器學習的理論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有限(Munsamy et al.,2020, Kostrzewski et al.,2020)。因此,這一呼吁為這些新的研究方向指明了方向,這些研究可以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圍繞物流4.0主題展開新的想法。
本特刊將引導推動物流主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發展,具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各種主題。由于COVID 19的相關破壞使組織從物理事物轉向數字事物,該主題可以在各方面大大促進物流4.0領域的發展。通過數字化產生的新的邊界、挑戰、理論和實踐,這對物流業和社會有明顯的影響。
本期特刊邀請對以下主題進行研究,但不限于:
影響運輸和物流業走向數字化的大流行相關挑戰
多渠道和全渠道業務的最后一公里交付優化
自動化交通中廣泛存在的傳感技術
云計算在運輸和物流中的應用
倉儲和物流中的AR技術
物流中的描述性、預測性和規范性分析
邊緣設備及其與非專有網絡的連接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物流中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在BOL合同中的應用
5G技術在移動領域的應用
智慧倉庫管理與智能化
物流中的增材制造應用
無人機操作和無人機系統
機器人技術和黑暗倉庫
可穿戴計算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影響和應用
大數據驅動的物流優化
工業4.0中的智能物流和供應鏈管理
采購4.0及其對物流4.0的影響
物聯網和智能交通
貨物監控和數字集裝箱化
為供應鏈構建數字孿生
提交說明
完整稿件提交時間:2022 年3 月31 日
提交后將開始篩選和審查過程。
最終稿件決定:提交后不超過6個月。
稿件將在客座編輯和主編的監督下接受嚴格的審查程序,被接受的論文將在印刷出版之前在線發表。關于投稿指南和其他細節,作者應參考期刊網站上的詳細信息。
請確保在提交系統中出現提示時選擇要提交的特刊。
應急供應鏈管理
投稿網址:https://www.callforpapers.co.uk/emergency-supply-chain-management
提交截止日期:2022年9月30日
客座編輯
Fu (Jeff) Jia (首席客座編輯),英國約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電子郵件: fu.ja@york.ac.uk
Botao Yan,華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電子郵件: yanbotao@ncist.edu.cn
Hongwei Wang,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電子郵件: wanghongwei3654@ruc.edu.cn
Lujie Chen,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蘇州國際商學院教授,電子郵件:Lujie.chen@xjtlu.edu.cn
特刊概述
世界衛生組織將應急(emergency)定義為正常程序被中斷的狀態,同時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以盡量減少損失(Balcik和Beamon,2008)。應急事件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自然災害,如龍卷風、地震、常規洪水和山洪暴發、暴風雪、踩踏、雪崩和火災,這些都會在整個社區造成突然的、無法控制的廣泛破壞(Stephenson,2005;Dwivedi等人,2018)。近年來,一些公共衛生事件(如MERS、COVID-19和危險物質釋放)給人類健康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逐漸加速了世界應急管理的發展(SealEf等人,2019)。一般來說,在任何應急情況下,都需要特別的支持和救濟,因為損失超過了受影響社區使用常規資源滿足和滿足其需求的能力(Xu和Beamon,2006)。
為了更好地準備和應對突發事件,許多國家(如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和英國)都建立了完整的應急管理體系(Tan,2013)。雖然這些應急管理系統可能因國家而異,但通常大多數都有類似的應急管理活動,包括預測需求、評估需求、采購、儲存和管理庫存和物流以及分發救濟物資,主要由政府領導(見表1),由社區團體、非政府組織(NGO)或其他私人組織協調(Balcik和Beamon,2008)。例如,在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成立于1979年,是應急管理的綜合協調機構,負責與災害相關的預防、緩解和民防。在日本,從中央政府(中央防災委員會)到省和縣當局的三級應急管理體系已逐步建立。
表1 各國應急管理部門
國家 | 相關的政府部門/機構 | 責任 |
美國 | 聯邦應急管理局 | 作為國土安全部應急準備和反應局的一部分,聯邦應急管理局負責執法、災害準備和恢復、邊境保護和民防。 |
中國 | 應急管理部 | 統籌制定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推動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發展。 |
日本 | 中央災難預防委員會 | 制定、組織防災規劃;制定災害應急預案和措施,并推動實施;應總理和災害預防部長的要求處理其他事務;就重要事項向總理和災害預防部長提出建議 |
俄羅斯 | 緊急事務部 | 制定和執行國家在民防、保護人民和領土不受緊急情況侵害方面的政策 |
英國 | 內閣辦公室簡報室;公司的突發事件的承諾(站) | 領導和協調機構間和部門間的緊急情況管理和緊急救濟行動。 |
重要性
供應鏈管理在救災和應急管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Dwivedi等人,2018;Shareef等人,2019;Van Wassenhove,2006)。然而,各種供應鏈參與者(如政府、非政府組織、捐助機構和私營企業)之間的整合和協調,以實現應急管理目標,一直是應急管理中的一個嚴重挑戰。應急供應鏈管理(ESCM)與常規或商業供應鏈管理有很大不同,因為它通?;谌说乐髁x,可能會對ESCM的績效造成潛在的研究不足問題(Beamon 2004;Charles et al等人,2009)。
為了有效、及時地實現救災或應急管理目標,現有的應急管理和救援分配研究對一些技術、組織,以及與供應鏈網絡的成功運營和從供應鏈風險管理角度有效利用救濟相關的供應鏈管理機制(例如,Bozarth 和Handfield,2015;Dubey等人,2015;Dwivedi等人,2018;Jabbour等人,2017;Shibin等人,2017;Van Wassenhove,2006)。
研究空白界定和本特刊的重點
鑒于事件的特殊性和全面性,ESCM領域的現有研究仍然不夠充分,而應急管理需要這樣做。每種類型的緊急情況都是不同的:1)發生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2) 在每種情況下,其范圍和強度不同;3) 各種人群(受害者)都處于危險之中。這種不同的情況使得有必要根據具體情況對供應鏈進行不同的配置,即使是針對相同類型的威脅。(Peterson等人,2016;Van Wassenhove,2006;Peck,2006)。例如,在處理沿海城市的地震事件時,通常需要為海嘯的發生做好準備(例如,2018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地震);然而,當同樣的災難發生在山區時,當局應該意識到泥石流的可能性(例如,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此外,如果地震發生在工廠密集的地區,也可能導致有毒物質的釋放(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造成的福島核災難)。
該特刊為學術界和實踐者帶來的創新
由于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ESCM的學者和實踐者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和障礙。一方面,它抑制了有效的供應鏈運作,因此供應鏈經理可能無法進行適當的預測、采購、儲存、受影響人員的識別和分銷(Shareef等人,2019);另一方面,觀察到一些行政問題,包括員工或志愿者之間的不合作、多功能團體之間的指揮鏈中斷、腐敗、缺乏信息共享、不信任、,成員之間缺乏協調,責任和分配權限比例不當(Diallo等人,2017)。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持續保持供應鏈的效率,并為即將到來的緊急事件做好準備,已經成為一個關鍵問題,這需要學術界和工業界更全面的理論發展和最佳實踐。
基于這些考慮,本期特刊旨在鼓勵更多關于ESCM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呼吁進行理論上合理、實證上穩健的研究,采用調查研究、多案例研究、行動研究、事件研究、設計科學或實驗,以開發高效、有效且及時的ESCM。歡迎采用混合方法的論文。然而,純粹的建模和仿真論文以及文獻綜述不在特刊的范圍之內。
本期特刊邀請研究以下主題,但不限于:
ESCM所有參與者之間的潛在沖突和責任重疊
腐敗、權力不足、不透明
角色不明確、權力分配不當、無紀律的活動、濫用和延遲響應
在災難期間的有效管理參與組織及其可互操作通信
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階段的不同ESCM策略
參與組織的互操作性不匹配
個人組織視角下的ESCM
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真實世界實踐與實例
公共衛生和服務供應鏈管理
人道主義理由與常規或商業供應鏈之間的差異
智能ESCM
供應鏈連通性,打造彈性未來
ESCM中的戰略、道德和法律考慮及風險管理
重要時間
全部稿件應在2022年9月30日前提交。論文征集活動結束后,提交即開始。一旦提交,篩選和審查過程將開始。
最終稿件決定:一旦稿件被接受出版,就可以在網上獲得。最終卷和發行號將在上述提交截止日期后分配。
提交信息
稿件將在客座編輯和總編輯的監督下接受嚴格的審查程序,接受的論文將在印刷出版前在網上發表。關于提交指南和其他細節,作者應參考期刊網站上的詳細信息。
請確保在提交網站中出現提示時指明特刊名稱。
客座編輯簡介
Fu (Jeff) Jia,英國約克大學,約克大學約克管理學院供應鏈管理系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跨文化背景下的供應關系管理、全球采購、供應鏈學習和創新以及可持續供應管理。賈教授目前領導著一個項目團隊,調查SCF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并在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期刊上發表了大量的出版物,(如JOM《運營管理雜志》、IJOPM《國際運營與生產管理雜志》、供應鏈管理:國際期刊、國際生產經濟學期刊、商業物流期刊、國際商業評論、技術預測和社會變革期刊、清潔生產期刊、采購和供應管理期刊和國際物流管理期刊。賈教授是《國際運營與生產管理雜志》和《采購與供應管理雜志》的副主編兼客座編輯(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對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破壞),擔任《工業營銷管理》的編輯評審委員會成員,是許多主要OM/SCM和綜合管理期刊的定期評審員。
中國華北科技學院Botao Yan教授是華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和管理學副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業教育聯盟和煤炭經濟研究會理事。他還是中國應急管理協會的成員。他的研究重點是應急供應鏈管理、創新和創業。他的研究由中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部(藝術和人文學科)等資助。
Hongwei Wang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教授是中國應急管理協會會員。他的研究一直專注于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和應急管理。王教授于2005年至2006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的UrUCUN分校進行了一項關于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研究的訪問學者。王教授的一本書《公共應急管理》于2012年出版。他對救災供應鏈的研究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
Lujie Chen教授是中國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管理學高級副教授。她也是英國利物普大學名譽副教授。她的研究包括可持續供應鏈管理、SCF和CSR報告調查、供應鏈創新以及其他相關的實證運營管理研究。她的出版物曾在《哈佛商業評論》、《國際生產經濟學雜志》、《國際運營與生產管理雜志》、《國際生產研究雜志》、《商業與社會》、《生產與計劃控制》采購與供應管理雜志和供應鏈管理:國際期刊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文章。她擔任許多主要國際期刊的首席客座編輯,包括《國際運營與生產管理雜志》、《國際生產經濟學雜志》、《工業營銷管理雜志》和《商業研究雜志》。她還為國際和中國企業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